MIDI 製作弦樂編曲/弦樂設計
By:Mike 陳彥尊
如何用 MIDI 製作弦樂編曲/弦樂設計
早期古典作曲家如貝多芬、莫札特,本身就是編曲人,雖然只會彈鋼琴,但他們知道每一項樂器的特色頻率及音域在哪裡,譬如說小提琴有高音、中音及一點點低音,但是如果他一直在拉低音,高音部分的特色頻率就出不來,聲音就不會好聽,因此要怎麼運用各個樂器的頻率並將其寫在譜上,並且在給演奏家演奏出來是好聽的很重要,可以說早期的作曲家就是編曲家。只是現在有了 MIDI ,需要具備樂理知識,樂理就是建構一切音樂基礎之一。
通常主伴奏樂器分為鋼琴和吉他,主要樂器負責整首歌的流動性,是歌曲的主要伴奏架構,而今天主要的重點就是弦樂,弦樂四重奏分為小提琴 1 、小提琴 2 、中提琴及大提琴。弦樂的功能性和人聲是有相近的,因此當要凸顯弦樂時應該將人聲及弦樂錯開,第一步要先看第一支弦樂和人聲的關係,第二步則是看第一支弦樂和第二支弦樂的關係,當第一支弦樂在人聲的空檔做旋律時,有人會將第一支的旋律線複製到第二支旋律上,這樣的確可以增加這個旋律線的厚度,但在是想增加聽覺的豐富度的話,這樣就會有問題,那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,這時可以做一個相反的旋律線,就如鯉魚在水中游的景象一樣,一會交錯,一會重疊。
而人聲的旋律具有方向性,所以當在設計弦樂時,就要特別注意,但是如果將弦樂的定位定在如 pad 一樣的襯底功能來襯托氣氛,便不用考慮這個點。還有一個要注意的點是弦樂的方向性不要太過重複,像是在每個空檔都是從低走到高,如果方向一直往同樣的地方走,因為聽覺感很好預測,聽眾容易就聽膩了 。當主歌分成兩段時,若第一段已經有一個弦樂 Solo ,可以加入弦樂團,弦樂團的標準配置為小提琴 1 、小提琴 2 、中提琴、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,但是在流行音樂的編曲中,通常不會用到低音大提琴,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電貝斯,因此如果再加上低音大提琴就會有功能重複及頻率重疊的問題,除非將低音大提琴的頻率拉高,將功能性錯開,就可以使用。另一種方式,是將每一個分部把數不一樣,如弦樂四重奏中業界有一個術語叫做 1-1-1-1 。
剛剛講到的是人聲與弦樂時間點之間的關係,像是人聲的節奏比較快時,弦樂的編排可以相對的慢,這是一個互補的概念,才能讓兩個功能性相近的樂器跳脫出來。樂曲是樂段和樂段組成,樂段又是由樂句和樂句組成,樂句的組成則是由幾顆音作為動機組合而成,所以樂段之間,樂器需要做一些過門,因此在利用弦樂做過門時,可以利用快速音群從低往高,而在樂曲要結束前,弦樂就要從高潮的地方有方向性的慢慢退回平淡的地方,利用漸弱慢慢淡出。所以在當弦樂不是以 pad 的形式來呈現時,就要注意弦樂旋律的方向性,在亞州的歌曲中,弦樂的比重是蠻大的其實是很吃重,所以要自己多多去鑽研,增加自己的經驗。
學員Q&A
弦樂的副旋律是如何思考的,因為自己在編曲時總會感覺不成熟?
Mike (下文簡稱M):第一個就是要先看主旋律,因為大部分弦樂的思考模式如果是和人聲錯開的話,就可以從前面人聲的旋律當作動機去發展,但也不要完全一樣,另外一種則是創作出完全不同的動機來做旋律,但千萬要記得不要與主旋律發生衝突,並凸顯出在此樂段中和弦重要的音,如七和弦的話,就可以多多強調 3 音及 7 音,這樣聽起來才會順暢。
在快速音群中可以用大、小三度爬音階往上嗎?
M:三度和六度都可以試試看,因為人聲與弦樂功能性是類似的,所以如果想用弦樂作合聲的話也是可以。
請問弦樂的位置在聲道中是如何安排?
M:依照古典樂團的方式分配的話,小提琴也許會是在左邊 20-25 左右,小提琴 2 也跟小提琴 1 的位置相近,都在左側,中提琴在中間,大提琴在右側,但硬是這樣擺的話,那流行歌的比重會很奇怪,所以如果以和諧度為目的的話,通常我會以合聲的角度來去編排,不會以真實的樂團分布來做分配。讓聽覺左右是對稱的。
通常是邊做邊調整聲音的平衡嗎,還是做完再一起調整?
M:在編曲的階段中,我通常會先預設每一個樂器的頻率分布在哪裡,因為如果已經有一個頻率預設的概念後再下去編曲,之後聽覺就不會再去需要做過大的調整,只要稍微的調一下就可以了,所以我就是會邊做邊調,不會在做好之後再調整。通常我會從全頻率的樂器下手,之後看缺乏什麼頻率再用其他樂器去補。
什麼是一個好的編曲?
M:就是能將配樂與詞曲結合起來後,可以很快地建構聽覺的想像,像是配樂也是編曲的一種,只是讓每個樂器旋律線更明朗化,更主角化,聽起來有畫面感,像是剛剛範例中的弦樂也是襯底型,但是卻有方向性,由低走到高這樣。
Tips
弦樂中的經過音可以演奏非和弦中的組成音,但要注意停留的時間點,否則有可能造成不和諧音程,所以在演奏長音時也建議彈和弦內的音。
老師推薦效果器 - Waves。在 Cubase 中,這是最實用的效果器。
推薦你適合的課程
透過課程分類,你可以依據自身程度與喜好曲風,進行對應的學習,讓自己的能力得到突破與提升!
Hi, 歡迎回來 OU 星系